读《论语》品古人智慧之六十五

发布日期:2025-10-08 22:19    点击次数:89

夫子的“教学密码”:解《论语》“不愤不启”的千年育人智慧

作者:洪涛

图片

列位看官,您可曾见过这样的老师?学生捧着难题皱眉头,他不直接给答案,反倒笑着递过一支笔:“再想想,刚才你说的那步,是不是漏了点啥?”直到学生眼睛突然亮起来,拍着大腿喊“我懂了”,他才慢悠悠点头——这场景,恰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杏坛讲学的模样,藏在《论语》那句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”里,不是刻板的教学规矩,是老夫子摸透了“人怎么学才开窍”的大智慧。 咱先把这话拆解开,听几位名家怎么说。钱穆先生在《论语新解》里说得实在:“愤者,心求通而未得,悱者,口欲言而未能。”啥意思?就是学生心里像被堵住似的,急着搞明白却卡壳,嘴上想说却绕不出来,这时候老师再“启”再“发”,才算找对了火候。杨伯峻先生在《论语译注》里更直白,说这是孔子的“启发式教学”,核心是“不搞填鸭式灌输”,得等学生自己先“使劲儿”。而李泽厚先生在《论语今读》里,更是点出了深层道理:这不仅是教知识,更是在“养人格”,让学生学会自己“找答案”,比啥都重要。至于于丹教授,她曾在解读里打了个生动的比方:“这就像煮饺子,水没烧开就下饺子,准煮成一锅粥;得等水滚了,饺子浮起来,才是熟透的好时候。”

图片

话说春秋末年,孔子的弟子宰予,是个出了名的“脑瓜活、嘴也快”,可偏偏在“孝道”上犯了迷糊。有回宰予跟先生抬杠:“三年之丧也太久了吧?君子三年不习礼,礼就废了;三年不奏乐,乐就坏了。要是把丧期改成一年,不也挺好?”这话一出口,弟子们都屏住了呼吸,等着孔子反驳。可孔子没急着说话,只慢悠悠问:“父母去世,你吃着白米饭、穿着锦缎衣,心里踏实吗?”宰予想都没想就说:“踏实啊!”孔子听了,没再追问,只淡淡道:“你觉得踏实,那就这么做吧。” 等宰予走了,孔子才对弟子们说:“宰予这孩子,心里没真正装着'孝’。君子居丧,吃美食不觉得香,听音乐不觉得乐,所以才不忍心缩短丧期。”这话传到宰予耳朵里,他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——先生没骂他,也没讲道理,可那句“心里踏实吗”,像根针似的扎在他心上。他想起小时候生病,母亲整夜抱着他喂药;想起父亲教他读书,把着他的手一笔一画写“孝”字;想起父母去世时,他伏在灵前,明明哭得喘不过气,怎么这会儿就觉得“一年丧期够了”?越想越羞愧,天没亮就跑到孔子的书房外候着,等先生开门,他红着眼眶跪下:“先生,我错了。三年之丧,不是守规矩,是守心里的念想啊!”您瞧,孔子没“启”也没“发”,可偏偏等宰予自己“愤”了、“悱”了,这道理才真正刻进了骨子里——这就是“不愤不启”的妙处,比千言万语都管用。 咱再说说近现代的事儿。民国年间,有位叫陶行知的先生,把孔子这教学法用得活灵活现。他在南京办晓庄师范时,有回带学生去田间观察庄稼。一个叫王二小的学生,蹲在田埂上嘀咕:“为啥麦子要在秋天种,春天收?春天种不行吗?”陶行知没直接回答,反倒让他把田里的土攥一把:“你摸摸,秋天的土跟春天的土,手感一样不?”王二小攥了攥,秋天的土松松软软,还带着点潮气;春天的土要么冻得硬邦邦,要么干得掉渣。陶行知又问:“你再想想,麦子种子要发芽,得要啥?”王二小眼睛一亮:“要温度、要水分!秋天种下去,冬天冻一冻,春天一暖和就发芽,要是春天种,赶不上长穗就夏天了!”陶行知笑着拍他的肩:“你看,答案不都在你手里、眼里吗?”后来王二小成了当地有名的农艺师,总跟人说:“陶先生没教我多少知识,可他教我'自己找答案’,这一辈子都够用。”

图片

您再看看现在的课堂,不也藏着这智慧?有回我去朋友家,见她上小学的儿子对着数学题哭:“这鸡兔同笼咋这么难!”朋友没拿过作业本讲公式,反倒从冰箱里拿出几个鸡蛋和苹果:“咱们来当'鸡’和'兔’,你数我有几只脚,我数你有几只脚,试试?”孩子一下子来了劲,俩人在客厅里蹦蹦跳跳,没一会儿就喊:“妈妈,我知道了!把兔子当成鸡,多出来的脚就是兔子的!”您瞧,这跟孔子当年教宰予、陶行知教学生,不正是一个路子?杨伯峻先生说的“不填鸭”,在这儿体现得明明白白——等孩子自己“愤”得想撞墙,再递个“梯子”,比直接给答案记得牢多了。 列位再往深了想,这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,哪只是教孩子读书?咱成年人做事、学东西,不也得这样?就说学开车,教练要是天天在旁边吼“踩刹车!打方向!”,你准越开越慌;可要是等你自己琢磨“为啥转弯总压线”,教练再点拨一句“看后视镜,车身跟线要平行”,你立马就通了。再比如工作中,领导要是直接把方案扔给你,你可能只当“完成任务”;可要是先让你自己调研、碰壁,等你急得想找他请教,他再帮你梳理思路,你才会真正把方案当成“自己的事”——这就是李泽厚先生说的“养人格”,不仅是学本事,更是练“自己解决问题”的底气。 至于“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”,更不是孔子“嫌学生笨”,而是他懂“学习的门道”。就像你学会了“1+1=2”,得自己琢磨出“2-1=1”,要是总等着别人教“2+2=4”,那永远学不会算数的逻辑。钱穆先生说这是“教人之方,贵于因材施教”,不是放弃学生,是帮学生“醒过来”——得自己愿意“举一反三”,学习才有真用处。 列位看官,两千多年过去了,孔子的杏坛早成了历史,可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”的智慧,还在咱们的课堂里、生活里、工作里活着。它告诉咱们:真正的学习,不是“别人喂啥吃啥”,是自己“想明白、说清楚、会迁移”;真正的教导,不是“把道理灌进去”,是等对方“自己钻出来”。就像老夫子当年在杏坛上,看着弟子们皱着眉、拍着腿、眼里发亮的模样,心里定是踏实的——因为他知道,这样学会的道理,才会一辈子不忘。

二哥的万花筒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
下一篇:没有了

热点资讯

读《论语》品古人智慧之六十五

夫子的“教学密码”:解《论语》“不愤不启”的千年育人智慧 作者:洪涛 图片 列位看官,您可曾见过这样的老师?学生捧着难题皱眉头,他不直接给答案,反倒笑着递过一支笔:“再想想,刚才你说的那步,是不是漏了点啥?”直到学生眼睛突然亮起来,拍着大腿喊“我懂了”,他才慢悠悠点头——这场景,恰是两千多年前孔子在杏坛讲学的模样,藏在《论语》那句“不愤不启,不悱不发,举一隅不以三隅反,则不复也”里,不是刻板的教学规矩,是老夫子摸透了“人怎么学才开窍”的大智慧。 咱先把这话拆解开,听几位名家怎么说。钱穆先生在《...

相关资讯

  • 读《论语》品古人智慧之六十五

    夫子的“教学密码”:解《论语》“不愤不启”的千年育人智慧 作者:洪涛 图片 列位看官,您可曾见过这样的老师?学生捧着难题皱眉头,他不直接给答案,反倒笑着递过一支笔:“再想想,刚才你说的那步,是不是漏了...

  • “半推半就”强奸案件的定性分析

    强奸罪是指违背妇女意志,以暴力、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,或者奸淫不满十四周岁的幼女。司法实践中,对于行为人采用明显的暴力、胁迫手段,或在被害人激烈反抗、明确拒绝的情况下继续实施奸淫行为的,以强奸罪论...

  • 怎样培养大脑的创造力?

    怎样培养大脑的创造力? 早晨看到这个问题突然就想到了乔布斯,有人问他,“你怎么知道自己走的是正确方向呢?” 乔布斯沉默了好一会才回答说是靠品味,“说到底,这其实取决于品味,最终得由你的品味决定——它取...

  • 转折点——砥平里

    图片 1950年跨过三八线发动攻击的中朝联军,在1951年1月4日攻占了‬韩国首都。此次战役的进程,完全应验了李奇微在此战开始前对中国‬军队‬行为模式的预判。通过研究此前的历史李奇微识破了中国‬军队‬...